【午间沙龙】墨尼黑大学教师培训(ATTC)项目分享
2017年12月27日中午,在医学院综合楼716教室,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邀请基础医学院毛峥嵘副教授分享其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参加教师教学培训ATTC(Academic teacher training course)项目的经历和收获。来自医学院各系、各附属医院的近30位教师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毛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一种制定教学目标的利器—金字塔型布鲁姆分类理论。此理论把教学目标分割成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的目标,而认知领域又按照难度从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不同级别的目标;技能领域细分为知觉、定势、指导下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个不同级别的目标;情感领域又细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性格化等五个不同级别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分类目标将教育目标具体化、清晰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目标模糊化的问题。毛老师指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教师可根据认知、技能、情感三个不同目标领域的动词分类表选择不同级别的动词,例如在知识性目标中的理解层次,可选用解释、描述、区分、总结等动词。此外,教师所选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避免使用例如知道、理解、相信等模糊不清的动词。
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容易产生固有的自我意识,形成单一而僵硬的教学方法。如何突破“自我”的限制?毛老师介绍了乔哈里窗模式,此反馈模型将心理现象分为四格:公开区,即自已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区域;盲点区,即别人知道,自已不知道的区域;隐秘区,即自已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区域;未知区,即大家都不知道的区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视觉空间有限,有些问题自已无法意识到。此时,教师需要通过反馈发现盲点区,确定改进方向,随着盲点区的缩小,公开区域的扩大,自我意识能取得突破,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将得到改善。毛老师指出在搜集反馈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倾听与记录,不能随意打断反馈者,也不能对反馈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教学反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个体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同时能找出弱点与不足,以制止或及时纠正一些教学行为上的偏差。
随后,毛老师介绍了慕尼黑大学的PBL教学,其PBL教学的内涵、特点及经典PBL七步法教学过程均与我院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PBL课程安排上,慕尼黑大学采用了 “45+45”分钟的授课模式,一个案例通常安排在两节课共90分钟完成。在PBL教学内容上,采用的案例皆为真实案例,且出现的问题都是能被解决的,内容通常比较简单。
沙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结束。毛老师表示此次海外学习收货满满,形式多样的小组讨论和实训活动,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今后,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将为各位研修班学员提供更多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我院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