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医学教育研究:方法与热点
2017年10月11日下午,在医学院综合楼705会议室,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邀请《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浙江大学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松教授分享他在医学教育研究方面的心得,聚焦研究的方法与热点。
郭教授根据多年的教育研究经验从“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如何写好申报书?”等方面着重探讨了医学教育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方法。
为什么要研究?
郭教授通过几组数据指出,现阶段的医学教育质量堪忧:医学人才流失,实践能力不强,医学院校盲目扩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与方法陈旧,医学人才培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医学教育质量下滑,国家出台了63号文件《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总结了前阶段医学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相关改革意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解决医学教育质量问题应成为医学教育研究的源动力,抓住质量问题,寻找相关对策和路径解决问题,推进医学教学改革。
怎样研究?
郭教授指出了他在审稿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创新研究少,经验总结多,改革设想多,具体措施少;真正能够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章少;缺少科学性、实验性研究。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医学教育研究需遵循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做好医学教育研究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比如,“对分课堂”就是国内某教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投入而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则分配给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主动学习,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多着重于教,常忽略教育对象,该教授通过转换角度创立的这种简单易行的教学模式,却风靡全国,可见在医学教育研究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寻找新颖的切入点是多么重要。随后,郭教授以PBL、标准化病人(SP)的由来为例,指出在发现问题之后,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究问题的所在,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式,找到理论依据。医学教育的研究过程可归纳为“工作—研究—改革”的螺旋式发展方式,即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立题研究,再对原有工作进行改革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工作。
郭教授概述了经典的医学教育研究的类型:理论性研究、综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现今中国医学教育届的大多数研究为描述性研究,实证性研究较少。事实上,医学教育领域内诸多改革措施非常需要量化的研究。实证性研究的结果能用实验去证明,结果可重复可推广,从而使研究更具意义。目前,世界顶级的医学教育杂志大多发表实证性研究的论文。
如何写好申报书?
郭教授指出,要写好申报书,研究者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拓宽思路,并利用好的研究方法。申报书有国家、学校、个人等三个层次,研究者应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好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要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可行性相结合。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有教师提问:作为教师,较难从国家或学校的层面进行医学教育的研究和改革,因此,如何从普通教师的角度进行医学教育的研究?郭教授指出,教师进行医学教育研究需注重可操作性原则,做自已能做的,可控的,可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着手,进行调查研究。郭教授特别提醒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应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也参与研究,并使学生成为管理者。
郭教授的讲座贯穿了许多医学教育研究的案例,浅显易懂,干货满满,启发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启迪与激发,要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场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将在医学教育研究理论课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组织教学研究开题报告的交流研讨,切实帮助教师提高研究水平,希望教师们积极参加。